近日,上海市卫生局颁布《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其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患者调查,并列举了一份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对于有过自杀或者自残,过分话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或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行为异常的人员,将作为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线索(据《新闻晚报》)。
近日,上海市卫生局颁布《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其中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患者调查,并列举了一份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对于有过自杀或者自残,过分话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或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行为异常的人员,将作为疑似精神病患者的调查线索(据《新闻晚报》)。
暂且不提部分公众对筛查标准的善意调侃,其实,精神类疾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比例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压力等方面是主要原因。莱昂纳多主演的《禁闭岛》讲述的就是一位探长在精神病医院探案,最终发现自己才是一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影片探讨了在精神病人的世界里臆想与真相的映射关系,精神类疾病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容忽视的。所以,赋予基层卫生机构更多的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责任,是政府主动承担公共责任的一种体现。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上海市卫生局的这一政策无可厚非,功用不容置疑,其在防治精神病方面的作为尤为值得大家称道。
而现在对这一政策最大的质疑来自于其列举的筛查标准,不少人质问—— “话多、爱管闲事、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将成为疑似精神病患调查的线索”,是不是有点草木皆兵,人人都得“被精神病”不可的意思?其实,还真不是这个意思。
众所周知,与一般类疾病诊断不同,精神类疾病最为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多数不能依靠核磁共振、X光、CT、脑电图、血液化验等先进技术手段作出确切诊断。记得以往看过一篇有关精神类疾病的文章里是这样讲的: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病,其实最开始不是医生,而是他自己,或者是身边的人,近亲属或同事朋友。他们首先怀疑然后找医生诊断,而医生实际上是从专业角度,用经验和技巧来给患者和家属作一个确认。也就是说,从专业角度来讲,身边人或是自己分析日常行为是确诊精神类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话多,无故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的人不全是精神病患者,但精神病患者确实会有此类临床表现。一位精神科医生曾说,一个人丢了100万元郁闷半年,大家都能理解,而如果一个人丢了100元难过了半年,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违反常理的。所以说,“丢了钱难过”是大而笼统的一个表现,细节和背景很重要,譬如100万元和100元的差别,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上海市卫生局也没有将所有“话多管闲事”和“丢了钱难过”的人都划归为疑似精神病患者。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精神病筛查须慎之又慎。像这样在基层卫生机构大面积筛查疑似患者,必须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措施支撑从而避免病人因隐私泄露而造成新的伤害。另外,应从精神疾病知识的全面普及,完善精神病医师的队伍建设等方面多下工夫,让人们从根本上有更多的机会关心自身精神健康。
之前看过一则有意思的新闻,说是美国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微博中频频出现“死”“杀”“埋葬”等字眼,那么这个人出现精神异常或变态的几率比其他人高。但计算机程序无法分辨微博文字所隐含的语气,如一个人写“杀”字时是怒气冲冲还是开玩笑。幽默的研究人员说:“单凭一个人老在微博上发狠,并不足以出动特警部队将他逮捕。”和筛查疑似,是一样的道理。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