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是母亲节。母亲及妊娠期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精神健康状况不仅对自身意义重大,还可能对后代及家人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为医脉通近期发表的、探讨这一群体精神疾病、转归及临床诊治的研究。
2017年5月14日是母亲节。母亲及妊娠期女性在家庭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精神健康状况不仅对自身意义重大,还可能对后代及家人造成深远的影响。以下为医脉通近期发表的、探讨这一群体精神疾病、转归及临床诊治的研究。
一、孕期使用抗抑郁药比预想中更安全
由于顾忌药物对后代的影响,很多妊娠期抑郁女性不愿使用抗抑郁药。本项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影响因子37.684)的大规模研究中,研究者共纳入了瑞典1996-2012年间所有存活的出生个案,涉及943 776名母亲生育的1,580,629名婴儿,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抗抑郁药对母亲及子女的影响。
结果显示,孕早期服用抗抑郁药时,除早产(<37周)的风险稍有增加(OR 1.3)外,并未发现后代罹患孤独症、ADHD及胎儿发育迟缓的风险有任何增加,总体安全性良好。
点击进入
>>
二、一文读懂:妊娠期是否应停用抗精神病药?
对于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妊娠期及产后6个月内常常面临着是否停药的重大抉择,包括长期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时。主流指南共识一般建议,针对此种情况须充分“权衡利弊”,但往往缺少具体分析。
本项在线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 5.408)的综述在全面回顾相关文献后指出,对于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妊娠期内维持药物治疗仍是相对明智而有利的选择,但须采用最低有效剂量,同时须考虑到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因素。
点击进入
>>
三、母亲患双相障碍,婴儿发育是否受影响?
长期以来,双相障碍女性的生育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包括症状反复的风险,以及用药对母亲及后代的影响等。然而,若母亲罹患双相障碍,婴儿的发育状况与一般婴儿有无差异,目前研究证据仍少。
本项在线发表于J Clin Psychiatry(影响因子5.408)的研究显示,无论产前是否用药,双相障碍母亲所生育的婴儿在1年内的总体发育情况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换言之,心境障碍自身并不显著影响婴儿发育。另外,产前暴露于精神药物对婴儿的运动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但发育水平仍在正常范围内。
点击进入
>>
四、NEJM综述: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致残性、可治疗的生育并发症。临床工作者应对女性的精神症状保持敏感,若发现患者存在心境低落或兴趣缺失等抑郁核心症状,则应开展全面的精神科评估。产后抑郁的治疗视症状及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而定:轻度抑郁可通过社会心理策略加以干预,中度抑郁建议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推荐用于严重抑郁或非药物治疗应答不佳者,以及倾向于使用药物的患者,SSRIs通常为一线治疗。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 影响因子59.558)的综述中,作者对产后抑郁症的筛查、诊断、预防及治疗进行了全面回顾。
点击进入
>>
五、妊娠期电休克治疗:安全性及疗效回顾
电休克治疗(ECT)于1935年投入临床应用,历经一系列技术改良,针对多种精神障碍疗效显著,且总体安全性良好。尽管如此,针对妊娠期女性患者使用ECT,医生仍常常犹豫不决。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ECT的研究中,研究者针对8名接受ECT治疗的妊娠期心境障碍患者进行了回顾。结果显示,ECT的妊娠安全性总体较为理想;若希望尽快消除母亲的精神症状,将其对胎儿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考虑使用ECT是合理的,尤其是当母亲存在自杀观念时。
点击进入
>>
六、妊娠期抑郁不治疗,孩子会怎样?
妊娠期抑郁的患病率很高。然而,只有三分之一的妊娠期抑郁患者对抗抑郁药治疗持接受态度,其他人很大程度上是担心药物对后代产生不利影响,而心理治疗及其他非药物治疗对于很多患者而言仍遥不可及。
一项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影响因子 14.417)的系统综述及荟萃分析显示,相比于非抑郁孕妇,产前抑郁未经治疗者发生早产及婴儿低出生体重的风险分别升高56%和96%。研究带来的一项启示是:未经治疗的产前抑郁对后代同样具有消极影响,需要考虑的绝不仅仅只有药物副作用。
点击进入
>>
七、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也须警惕:氟哌啶醇致子宫肌张力障碍
氟哌啶醇属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被推荐用于妊娠期精神病。然而,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中,有60%可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另外,氟哌啶醇也可导致子宫或胎儿肌张力障碍。
今年3月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影响因子13.505)发表了一例氟哌啶醇相关子宫肌张力障碍的个案。研究者指出,氟哌啶醇为一种D2受体拮抗剂,可增强子宫收缩,造成产科及新生儿负性转归。D2受体拮抗剂可增加催产素释放,还可在子宫肌收缩期间增强腺苷受体功能。另外,氟哌啶醇可调控与子宫肌收缩相关的细胞内钙通路功能。
点击进入
>>
八、怀孕近一年?结合病例谈假孕的诊治
X女士,43岁,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已婚,G4P1,既往罹患特发性高血压及子宫肌瘤,曾多次自发流产。无精神疾病史,从未接受过精神心理科评估。过去11个月内,X女士成为急诊及妇产科医护人员的“老熟人”,原因在于其多次前来就诊,并声称自己怀孕,但ß-hCG及经阴辅助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假孕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身心假说的说服力较为充分。该假说认为,过于强烈的社会压力,如由于文化因素和/或个人原因而急切生育,可改变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妊娠的躯体表现;这一过程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及生殖激素水平的改变。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