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应答率为安慰剂的2倍,但短期内带来显著改善的比例较低。 药企赞助研究并未导致抗精神病药效应值的夸大,反而低于非药企赞助...
退伍军人中,相当大比例的抗精神病药(AP)用于非获准的适应证(即超说明书处方)。然而,并非所有超说明书使用都一定对患者是有害的,在某些情况下...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临床以来,抗精神病药以其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及预防复发的疗效,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组分。一般认为,所有新发精神分裂症患...
证据显示,精神病超高危个体的脑体积已小于对照,并在进展为初发精神病的过程中进一步下降,这些变化均发生于用药之前。同卵及异卵双生子研究中,未患...
【抗精神病药:弊大于利?】
不久之前,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方面的综合症患者常常会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所适从,陷入恐惧与绝望之中。幸运的是,现在精神医学和...
本项纳入超过一千名受试者的自然研究显示,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联用SGA并不额外增加双相障碍患者的体重。
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始将非情感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视为神经发育障碍。孕期营养不良,如微量营养素缺乏(如叶酸、维生素D、铁)、蛋白质缺乏...
相比于总分<4的患者,抗胆碱能药物量表(ADR)总分≥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表现显著更差。 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中未发现类似阈值,提示精神...
过度镇静/嗜睡是抗精神病药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多出现于抗精神病药治疗早期。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临床常见现象进行了探讨。
目前,绝大部分指南均推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以下为针对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用法用量的汇总。
尽管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已逐渐成为精神病性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在临床实践中,部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仍有用武之地。以下为针对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用...
精神病未治疗时间(DUP)指精神病患者自起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间隔。早在三十多年之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初发精神病DUP较长者的转归更差。这一发...
本项荟萃分析显示,孤独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性。 至于孤独能否直接导致精神病,目前尚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
相比于安慰剂,阿立哌唑、利培酮及奥氮平可轻度(SMD<0.5 s.d.)改善痴呆伴行为紊乱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及临床总体印象,代价为多种副作用...
对于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妊娠期及产后6个月常常面临着是否停药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长期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双相障碍...
本项研究首次显示,初发精神病患者脑脊液GAB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且与症状严重度、认知损害相关。
大部分情况下,男性和女性的血催乳素正常值上限分别为20ng/ml和24-25ng/ml,而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男性及女性患者发生高催乳素血症的比...
欧洲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的前身是欧洲儿童精神病学家联盟,该学会自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此后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为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研...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应用,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发现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引起很多代谢方面的副反应,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
copyright©医学论坛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